了解孩子的绘画心理,一个天才画家正在成长

儿童的美术活动与智慧和创造力紧密相连,儿童学习绘画对儿童早智的开发有重要作用。

但是不当的引导和教育方式方式,往往导致孩子特有的艺术天赋被慢慢磨灭甚至被抹杀!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儿童的一些心理活动来正确引导,尽可能最大程度的发掘孩子的艺术潜力!

 

目前美术教学的现状是,很多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中仍存在老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幼儿一笔一画跟着模仿的教学模式。

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把幼儿的思维禁锢在一个框架中,完全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要改变此种现状,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儿童的绘画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孩子们在艺术的天地中充分展现自我。

—— 儿童绘画心理受儿童生理、心理的制约 ——

不了解儿童绘画时的心理特点,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绘画,也难以辅导儿童绘画。

儿童年龄小,生理和心理都没有发育完全,对外界接触不多,所以他们的思维、认识、行为、动作都是幼稚的,他们在画画时的意识、想象以及造型也都是幼稚的。这说明儿童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其心理状态跟生理状态是密切相关的;而其绘画心理当然也受到生理的制约。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细胞约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是在三岁以前形成的,智力水平也有一半是四岁以前形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幼儿大脑发育之神速。几个月的差异,儿童的智力就大不相同。

所以幼儿对绘画的知识与技能的把握能力也发展很快,不同阶段应不同对待。同时,我们还必须注重儿童心理积极、闪光的一面,那就是幼儿虽然缺乏生活经验,却非常聪明。

他们好奇好动、富于幻想,求知欲、创造欲非常强烈。如果忽视这一点,对幼儿教育将是很大的损失。

—— 幼儿绘画就是一种游戏 ——

爱美是人的天性,新生儿一睁开眼睛,就喜欢看美丽的颜色。你如果在摇篮的上方挂上一个彩色气球,他的眼睛就会追随它。

当他们拿起笔来,在一张白纸上画上线条和形象,看到颜色是那么美,会感到非常新奇,觉得好玩,于是想再试试,就喜欢上了画画。

这时,如果家长或老师约束幼儿,强迫幼儿学一些简单而又枯燥的线条或几何图形,势必会让孩子对绘画失去兴趣;

所以,家长或老师在早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应在游戏中完成教学的过程,让幼儿在趣味中掌握技巧,获得成功的快乐。

—— 儿童绘画中的想象力 ——

儿童绘画的想象力是儿童心理光彩夺目的一面,儿童画画从“涂鸦”开始,这是规律。通过绘画活动,手、眼、脑得到一定训练,得到一点自由之后,孩子们便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生理上的限制就不那么突出了。

在教学过程中,家长或老师会发现孩子一画画就安静了,然而表面上看大家是安静了,实际上他们的思维活动都很活跃,这叫做外静内动。

就以小班年龄的孩子而论,画东西根本不成形,大人们几乎看不懂,如果家长或老师让他们讲一下自己画的什么,他会告诉你这是个动物园,这边是猴山,那边是大象住的地方,这里有棵大树,上边住着各种美丽的鸟儿。

他们能把自己画的内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但在画面上根本看不出他所讲的东西。这就是想象,想象也是源于现实生活,孩子经历过或者听家长、老师讲的故事,也有在电视中看见过的事情,他们都能通过自己的绘画,表达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 儿童在绘画中充分展现自我 ——

孩子真正迷上画画,根本用不着大人去督促,一张画没有完成,家长或老师如果强行要求孩子停下来,他心里一定很难受,而且也没有心思做其它的事情,老想着没有完成的绘画,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相当不利。

有一位大班的小男孩,他在画机器人打仗,画着画着跳起来,挥舞拳头,嘴里“答……轰……”叫个不停,好像自己身处其中。一位小女孩在画跳舞场面时,画着画着放下笔跳起舞来,嘴里还哼着歌曲,接着又画,画到得意时自己笑出声来,完全进入角色,全身心沉浸在创作的激情之中。

大人们很难理解,家长或老师也会横加干涉,吵吵闹闹影响纪律;孰不知这是孩子心理特征的一个表现。让我们给孩子一个自己创作的空间,表现自我、展现个性。

凡是孩子们自己画的画,绝不会自己藏起来,一定会给大人们或老师看,希望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快乐。

所以我们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欣赏评价他们的作品,决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评判,说画得不像或者说线条没画好等等。这样,孩子的喜悦之情会被无情浇灭。所以正确评价孩子的绘画作品,也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鼓励为主,适当的提出一些建议或意见。

所以,各位家长或老师,应该在了解幼儿绘画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做个有心人,因势利导,让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画家,但通过美术教育却很可能在儿童的心灵深处播下天才的种子,让智慧和创造伴随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