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曾凭借对人性焦虑面的精准描绘而广为人知。纵观他的艺术生涯,蒙克常常会回顾自己早年作品中的内容,并用新的感受和笔触去探索它们。近日,关于爱德华·蒙克的展览《自画像:在时钟与床之间》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透过展览,人们能够看到贯穿于他画中的忧虑、不安、生命、死亡等主题。
《自画像:在时钟与床之间》(1940-1943)
很少有艺术家能像蒙克这样,将自己的晚年看得如此透彻。和这种对临终的真实认知相比,伦布朗晚年的作品显得颇为自满。庄严的老爷钟上,时间在无情地流逝。单人床上装饰着时髦的斜线图案,却恰恰成为他孤独的佐证。艺术家本人看起来呆滞而了无生气,他已经看到预见成为了僵硬的尸体。1944年,在完成这朴素的告别后不久,他便离开了人世。
《病孩》(1907)
蒙克的想象中总是充满阴影,这阴影来自他的童年——他的母亲和妹妹都因结核病而死。妹妹的离开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也成为他最早的个人作品的一大主题。《病孩》创作于1885年至1886年间,当时蒙克不过二十岁出头。这幅未经修饰、却令人心碎的临终场景一直萦绕他心头,以至于他重画了六次。在这幅1907年版本的《病孩》中,表现主义点亮了画面的色彩,但其中所表达的痛苦却未曾减弱。
在这世故、颓废而不安的形象中,蒙克放任了自己富有戏剧性的一面。他正透过夜晚的黑影向外看去,脸被照得非常怪诞,好像是在剧院的灯光下似的。他看起来像是某场戏中的阴险角色。他站在舞台上,香烟萦绕指尖,似乎准备向人们讲述一个鬼故事,或是什么令人不寒而栗的传说。这样的蒙克,通过吸血鬼与尸骨爱好者的绘画,为19世纪后期布莱姆·斯托克(BramStoker)及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LouisStevenson)的恐怖小说提供了实形。
《绝望》(1892)
一样的木栏杆、一样的全视角、甚至是一样被血色涂抹的天空——这幅画显然是名作《呐喊》的前作。在这张画中,我们看到的是人从外在所表现出的痛苦,而非内在。
《自画像:和酒瓶》(1938)
年迈的艺术家又坦露了自己的又一弱点:酗酒。他面孔瞳孔,紧密双唇,将手伸向一排酒瓶。色彩显得苍白,让人起鸡皮疙瘩:这些紫色、绿色和黄色虽然明亮,却让人感到绝望。通过将画面中部分地方留白,蒙克告诉人们,这种明亮的色彩只是表面,缺乏可信度。在色彩背后,艺术家似乎在说,生活是地狱。难怪他要借酒消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