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6日下午,萧昱个展“易位”在佩斯北京开幕,作为萧昱和佩斯北京合作的第四次个展,本次展览的规模并不大,在画廊左侧空间里,8件错落分布“易位”新作,便用“竹子”的形式感,轻易地与观者串联起了一场有关东方美学、材料性、社会现实及危险力量感的多元对话。
“竹子”是宋代以来中国艺术家最喜好的一个主题,同时也是一种具有强烈物质特性的材料。郑板桥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旨在说明它强劲的韧性。而自从2010年将“竹”运用到创作中以来,萧昱对这种中国特色材料的当代性挖掘一直在深化。从“易位”系列的数字来看,萧昱所制作的作品数量远不止这8件,之所以这几件最终被呈现在展厅当中,艺术家所希望呈现的可能不仅仅是新作的一个片段,而是想用一条隐晦的线索带领观众追溯到他与“竹子”相遇的伊始……
故事的开头从2010年前说起。熟悉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人或许了解,早期萧昱的作品是以人、动物为主题或材料的创作让人印象深刻,这使得他曾被看作“比凶”、“比狠”、“比酷”的代表性艺术家,对社会现实和道德底线的试探与冲击则是其创作所探讨核心问题。
然而随着创作的深入,曾经打算将自己一生奉献给艺术的萧昱,逐渐发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甚至开始怀疑整个艺术体系。萧昱说:“当时我会很苦恼,很沮丧。作品做不下去,这个时候又回到原点重新问到底什么是艺术?后来我突然发现我如果不把我的生命寄托在一个伟大事业,我可以变成一棵草、一根竹子,打开自己就可以探索这个世界。我可以探索生命的处境,艺术终究还是个人的事。这才是我认为艺术的本质,否则我将走不下去。”
2010年,当萧昱脱出困境,他将新阶段的第一次展览命名为“回头”,其中的主要材料便是竹子。其中萧昱以人力强迫竹子处于一种弯曲至破裂,又即将反弹的临界极限状态,并将这种状态固定在展览空间中。一旦这种使之弯曲的外力加大,势如破竹乃是必然;一旦这种外力消失,被迫弯曲之竹必将“回头”,恢复其原貌。因此,“回头”一词,正是艺术家对自己所运用材料、对象柔韧特性的把握。另一方面也隐含了“回头是岸”的况味,意味着艺术家从他习惯的社会主题、问题的追问回归到美学层面的探索。
在“水泥楼板”中,萧昱用竹子组成的矩阵稳稳托起一块硕大而沉重的浇铸水泥立方体。两种特性相互对立的材料以异于常识的关系共处,这种颇为生硬的衔接似乎正暗喻了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现状。而竹子在这里展现出了两种身份:作为符号的“竹”自古承载着文化趣味与美学意涵;而作为生命体的竹子则以其青绿色的躯体在重压之下展现出生动而具体的韧性与力量感。
而萧昱在这组新作品抛开了竹子的文化烙印,用纯粹的形式美感,和一一贯通的东西,展示了属于他的思考。正如萧昱所说:“我的工作其实就是两件事情:打开、拼合,在这个过程中去找到物质内在的力,那个背后隐藏的力量。这个力量不是艺术家个人的,而是宗教、社会、文化、教育事先就埋藏好的,艺术只是去点燃它,通过感官作用起来。比如把一根有完整自我系统的竹子拆开后,它的内在力量就可视化了。”
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采取删除等措施。
第三届亚太少儿书画大赛火热征稿中,快来参加吧!详情请点击赛事征集。
(少儿书画赛事网丨少儿书画大赛丨少儿绘画比赛丨少儿美术大赛www.apya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