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日,来聊聊同样“超级连接”的美术馆



华·美术馆

自1977年以来,国际博物馆协会将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根据每一年博物馆发展的情况来制定相应主题。在沟通传播愈发重要的当下,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被定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虽然我们知道,在中国,过去博物馆与美术馆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系统,美术馆也在传统上不参与博物馆日的系列活动,但是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仍然启发我们开始思考美术馆同样在面对着的这个话题。

“超级连接”一词首次出现于2001年,用以描述当今社会多渠道的沟通方式,包括面对面的交流、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以及互联网等。当全球联络网变得日渐复杂、多元和融合时,在超级互联的今日世界,我们如何看待今天的美术馆“知识生产”与“公共教育”两个领域发生的变化?美术馆的藏品利用方式与过去有何改变?社会力量可以更加容易地利用到馆藏资源吗?美术馆如何通过新的藏品阐释手段找到新的观众?未来又将进行何种努力?美术馆如何将视野投向当地的社区,以及组成社区的多元群体?我们是如何开创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式?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一些美术馆与博物馆馆长,听取他们的思考与观察。

1、超级连接:开启博物馆、美术馆展品的“云时代”

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海报设计中,二维码是画面中最重要的元素。短短数年间,随着科技发展,二维码将海量信息“降维”进一张小小的图片,也开启了博物馆、美术馆展品的“云时代”。

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5月18日发表文章《思考:美术馆的“数字化生存”》,其中也专门提到二维码对美术馆展陈方式的巨大影响。他说:“数字化的技术除了给我们带来更便捷的体验之外,对展示、传播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手稿、文献、手卷、册页等的陈列,一直是不好处理的问题。……这样的文献又极为珍贵,不可能让每个观众动手去翻阅。这种情况下,数字化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实质上,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不仅改善了美术馆的传播质量,也改善着观众的观看方式和观展体验。”

吴洪亮所说的美术馆的“数字化生存”当然不仅指一个小小的二维码,还包括如网络社交媒体的流行,使得美术馆在与公众交流、增加黏度方面更加便捷;数字虚拟技术的发展,让文物“动起来”,让观众得以与之互动等许多尝试。

在新媒体带来的新传播方式下,各大博物馆、美术馆都变得“接地气”“萌萌哒”,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再也不是昔日的“我展你看,我讲你听”。5月18日,在广州博物馆启动的广州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里,我们也看到了众多本土博物馆、美术馆作出的尝试——文物微信表情包开发、“我和文物表情‘神同步’”互动项目、“博物馆奇妙夜”……正如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陆志强所言,在互联网时代,融合当今社会与博物馆发生联系的新方法、新方式,以创新的方式与公众接触,将是今后博物馆人的重要使命。

2、今天的美术馆,越来越好玩

在华·美术馆执行馆长、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冯峰眼中,“超级连接”还有另一重解读,即“今天的美术馆不断在突破原有的定义界限,它所关注的应该是行业或专业最前沿,最富于实验性的部分。”

“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基本上也呈现了当下美术馆的一些状况,它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美术馆能做什么?公众对美术馆有什么新的要求?”冯峰说。几十年前,公众进入美术馆的意愿并不强烈,而现在去美术馆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在美术馆发生的事情的类型也越来越复杂。“原来我们可能认为美术馆是展画的地方,后来发现现代舞、行为、声音艺术、甚至一些新媒体的音乐演出也在美术馆发生了,甚至像蔡明亮、杨福东这样的艺术家,他们的一些作品是电影,却不是为院线准备,而是专门在美术馆场域里播放的。无论是策展人还是艺术家都试图去挑战‘美术馆’概念的界限,比如说原来我们认为美术馆里不能过夜,但是现在‘博物馆奇妙夜’让公众非常欢迎;原来我们认为美术馆里不可以养活的动物,现在也有不少作品引入了生物(例如活体雕塑)……美术馆总在面对新的可能性,它不再是原来的单一功能。”

华·美术馆建立于2008年,是中国第一座设计类美术馆。2015年,冯峰接任执行馆长之后,又在“设计”后面加上了“实验”这个词,这种思考也是源于他所理解的“美术馆与所有领域的连接”。他认为,美术馆是一个公共场所,要和每一个市民发生关系。“它不应该仅仅是面对一个专业的圈子或者说行业的圈子。具体到我们这个设计类的美术馆,我觉得需要与设计行业保持‘凝视的距离’,因为成熟的商业设计已经通过商业平台做了充分的展示,这时候我们更需要保持相对距离的思考,和对带有实验性的、探索性的和挖掘问题的研究给予一定的关注,也就是还没有被市场所接受的那一部分,那些正在发生而不确定的一部分,那些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呈现给公众的。”

3、借助新媒体,美术馆越来越开放

在所有接受采访的美术馆中,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所属于高校的美术馆,主要功能是服务于高校教学与研究,但近年来,人们也注意到它越来越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学术姿态。尤其是数月前,它重新开启了昌岗路上位于美院围墙之外的大门,更被社会认为是这一姿态的某种标志。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对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这样理解的:“面对当下新的媒介环境,以及新的公众知识和认识的转变,如何更加深入、有效地利用数字技术服务于美术馆事业,如何与公众建立更有效、更立体的连接,是每个美术馆人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很多博物馆在进行新媒体建设,包括故宫博物院都在打造网上故宫,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觉得可能还远远不够。”胡斌观察到,许多博物馆、美术馆的新媒体建设还停留在创意产品行销或者用微信、微博等平台推介活动与公众互动等方面,这些固然都是很好的尝试,但是“我觉得借助网络平台,还应该产生一些更根本性的东西。像国外有些博物馆在网络上共享自己的藏品资源,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博物馆的事业当中来,而现在国内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在这方面基本上还是壁垒森严,社会力量要参与到博物馆、美术馆的研究当中还是困难重重。所以我觉得一方面‘博物馆日’系列活动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也认为,除了这些一般性的活动,是不是还可以有一些更根本、更深入的拓展?同时这种拓展的媒介方式也是值得思考的。”

可喜的是,就在记者截稿前2小时,看到中国国家博物馆作出了重要的尝试——《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总目》正式在国博官网上线,首批25万余条藏品信息首次向社会公布!

国博官网称,为满足社会公众对中国国家博物馆基本藏品信息查询和研究的需要,遵循“开门办馆”的理念,国家博物馆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对社会公布馆藏藏品目录,重点包括藏品的名称、年代、普查编号、图像等信息。本次发布的为第一期藏品数据。藏品数据251523条,306447件。此后将有更多藏品信息陆续公布。业内人士认为,这批藏品目录的公布,将有利于高校、艺术机构、社会力量利用藏品进行深入研究。

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采取删除等措施。

第三届亚太少儿书画大赛火热征稿中,快来参加吧!详情请点击赛事征集

(少儿书画赛事网丨少儿书画大赛丨少儿绘画比赛丨少儿美术大赛www.apya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