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前儿童进行自主性绘画教育,旨在为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所以.自主性绘画的教育活动除了促进儿童的绘画能力以外,更要关注儿童绘画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绘画形式之美多表现于物的表象,而物的表象所传达的则是心中的情感和语意,即所谓“诗情画意”。诗(对儿童而言包括故事)中的情和意与画中的情和意是可以相通的,“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可见诗和画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在自主性绘画中,我们将绘画和语言紧密结合起来,以期达到两者相辅相成的效果。
语言和图画是两个重要符号,语言是会话语符,图画是形象语符,它们所传递的都是意义,即知识、情感和语意。可见,从符号的角度看,两者也是相通的。在儿童发展过程中,两种符号的发展有一定的同步性,也具有互动性。在自主性绘画教育中.我们以这两种符号的关系为依托,运用语言、故事促进儿童绘画创新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我们的指导方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并因绘画主题不同而异,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引导儿童讲述自己的图画
讲述图画实际上是将形象语符转化为会话语符,目的在于培养儿童运用符号的转换能力。对于图画本身而言,就是将绘画形式所承载的内容转换成言语表述。在自主性绘画中,之所以主张儿童讲述图画,是因为幼儿绘画与艺术家不同,孩子们容易满足于自己绘画的形式美,满足于绘画兴趣或完成作业要求,满足于成人的认同和赞扬,对图画内容的认知往往缺乏重视。总之,如果缺乏引导则容易流于形式。要求儿童讲述自己的图画就是要求他们用语言再现自己的构思,诱导他们审视自己的图画,以激活其心理活动、社会经验和自然知识,并通过语言建构出新的内容,再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对图画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能力和将其理解转化成会话语符的能力是主要媒介。儿童年龄阶段不同,对图画内容的把握和言语表达具有很大差别,教师应了解这种差异,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
教学研究结果表明,大中小三个年龄班的孩子对图画的理解和讲述水平各有特点。小班儿童的特点是分散讲出画面中各种图像的名称,是象形——概念水平的讲述;中班儿童的讲述特点是造句式的,即分别将画面中空间上临近的两三个图像按自己理解的关系组成一句又一句的话,这属于开始把握要素之间的关系,但又缺乏整体意义把握能力的阶段,是发展中的过渡形态;大班儿童则能够围绕绘画主题并经过想像加工讲述出自己心中的故事,进入了把握绘画主题进行语意转换的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年龄阶段内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年龄段特点不同和个体间的水平差异都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教师以此为依据对儿童绘画讲述进行适宜的指导,能促进儿童讲述能力的发展。
故事是语言和自主性绘画结合的最佳载体
在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围绕绘画主题选择相应的好故事以帮助儿童开阔思路、拓展想像空间,丰富视觉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语言给儿童描绘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又给儿童以展现自我日:开发性。我们除了与儿童进行讲故事.与分析故事的互动外,还引导儿童画故事,即以故事、儿歌和诗的“诗情”激发出儿童的“画意”。幼儿绘画故事的转移能力也因年龄而异:小班儿童主要画物件图像,中班儿童能将个别情节分别经合在一起,大班儿童可以抓住主题画出故事的基本情节。在这个环节上的目的不是为了画之美,而是培养儿童在“诗情画意”间的沟通和转换能力,以提高绘画的自主创新水平。
图画命名是加深画意理解的良好方式
幼儿给画命名要经历不会——随便说——不准确命名——能够把握主题的思维过程。会取名是表达图画语意的核心,经过指导,许多大班幼儿都能够把自己的画意浓缩到富有童心、童趣的画名上。
在自主性绘画中,教师可以创造出各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在“诗情画意”中学习语言和图画两种符号系统的转换。